国际挑战下的反思与信心
2023年男篮世界杯与亚运会的失利,让中国男篮陷入舆论漩涡,部分观点认为,国内青训体系落后、球员国际竞争力不足是核心问题,对此,姚明坦言:“成绩波动是竞技体育的常态,但我们必须从失败中提炼经验。”他举例称,近年来中国篮球在青少年培训、教练员培养和基层设施建设上已取得阶段性进展。“小篮球’项目覆盖了全国超千万儿童,校园篮球联赛参与人数五年内增长了三倍,这些基础工作虽未直接转化为国家队成绩,却是长期发展的根基。”
姚明特别强调了“耐心”的重要性。“足球和篮球的振兴需要时间,日本男篮通过数十年规划跻身世界强队,其经验告诉我们,坚持科学的体系化建设是关键。”他表示,中国篮协正与多国机构合作,引入先进数据分析系统与运动科学团队,优化国家队选拔与训练模式。“我们不仅要培养明星球员,更要打造一个能持续产出人才的生态系统。”
CBA扩军:机遇与挑战并存
关于球迷与媒体关注的CBA扩军问题,姚明首次释放明确信号:“扩军是联赛发展的必然选项,但需以稳健为前提。”目前CBA拥有20支球队,主要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地区,中西部省份覆盖率较低,姚明指出,扩军将优先考虑具备深厚篮球文化、成熟青训体系及市场潜力的城市。“例如陕西、安徽、广西等地已有职业俱乐部基础,未来可能成为重点考察对象。”
扩军并非简单增加球队数量,姚明提到三大核心挑战:

- 商业可持续性:“新球队需具备长期运营能力,包括场馆设施、商业赞助与球迷基础,我们将制定更严格的准入标准,避免因盲目扩张导致联赛失衡。”
- 球员人才储备:“现有选秀与青训体系能否支撑更多球队?我们需同步扩大青年联赛规模,并推动大学生球员与职业俱乐部的衔接机制。”
- 赛制优化:“若扩军至22队或24队,常规赛场次可能增加,必须平衡球员负荷、商业利益与观赏性,这可能涉及赛季结构调整。”
业内人士分析,CBA扩军若落地,将显著提升联赛地域覆盖与商业价值,NBA通过夏洛特黄蜂队与孟菲斯灰熊队的加入,成功激活了中小城市市场,中国篮球产业学者李颖认为:“中西部球队的加入不仅能挖掘本土球迷热情,还可通过地域对抗塑造新赛事IP,如‘西北德比’或‘西南内战’。”
改革纵深:从联赛到基层
除了扩军计划,姚明还透露了多项联赛改革方向,2024-2025赛季,CBA将试行“外援新政”,通过限制外援上场时间与薪资空间,倒逼国内球员承担更多责任,联赛将引入更透明的裁判考核系统,并探索“篮球+文旅”的跨界合作模式。“我们已在青岛、成都试点篮球主题文旅项目,将常规赛与城市文化活动结合,吸引非传统球迷群体。”
在基层建设方面,篮协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新建500个基层篮球训练中心,并推出“数字篮球”平台,通过线上课程与数据分析工具赋能青少年教练,姚明强调:“职业联赛与基层篮球如同齿轮,必须紧密咬合,只有当校园篮球、业余联赛与CBA形成人才流动闭环,中国篮球才能真正走向成熟。”
未来展望:在变革中寻找答案
面对球迷的期待与质疑,姚明用“道路曲折,前景光明”总结当前阶段。“篮球改革如登山,每一步都需要踩实,无论是国家队建设还是联赛扩军,我们拒绝短视行为,坚持长期主义。”他透露,篮协将于2025年发布《中国篮球中长期发展规划》,明确2030年与2035年的阶段性目标。

全球体育趋势显示,篮球运动正经历技术化与娱乐化转型,从NBA的虚拟现实观赛到欧洲联赛的社交互动玩法,CBA也需拥抱变革,姚明表示:“我们正研究区块链技术在门票与衍生品中的应用,并探索与电竞、潮流文化的跨界合作,篮球不仅是竞技,更是连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。”